6月13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正式对外发布。意见提出:公共租赁住房(下称公租房)主要面向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也可申请公租房。解决城市“夹心层”住房问题成为此次新政的一大亮点。
一段时期以来,随着房价不断上涨,一些买不起普通商品房,而又无法享受住房保障政策的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即城市“夹心层”)住房问题日益突出。同时,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包括异地就业的大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城市“新市民”阶段性住房支付能力不足问题也日益显现。大力发展公租房,对于完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满足城市“夹心层”的基本住房需求及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可以预期,公租房政策将惠及万千家庭。
不过,从上述意见来看,公租房政策的实施,还有三大悬念待解:
首先,公租房政策的实施能否较好地实现政府的初衷有待时间检验。此次七部门联合推出的公租房政策覆盖范围可以说比较广。意见明确,公租房供应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新就业职工和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供应范围。其中,新就业职工应包括应届大学毕业生及各类就业年限较短的院校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也非常庞大,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也不是一个小数字。虽然政策的覆盖面不可能一步到位,但从意见明确的公租房供应对象可以看出,它几乎涵盖了眼下城市亟须改善居住条件的所有家庭和个人。
如此之多的家庭和个人都纳入公租房供应范围,政府是否有能力解决是一个问题。中国东、中、西部发展水平不一样,地方政府的财力悬殊,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公租房恐怕困难不少,甚至可能力不从心。公租房政策最终能否较好地实现政府的初衷还是一个未知数。
其次,公租房会否步经济适用住房后尘也是一大悬念。经济适用住房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先乱后治”的曲折过程,目前有被边缘化的危险,按照有关部门的构想,经济适用住房的供应对象也是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如今这一目标远未实现,同时由于监管不力,开奔驰、宝马的高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现象也并不鲜见。
公租房未来势必会僧多粥少,政府部门如若自己建设,自己筹集房源,同时拥有产权与监管权,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监管一家”的情形难以避免,如何防范公租房变成“寻租房”?由于公租房可能在土地出让金、税费等方面给予减免,收益比较微薄,对地方政府来说,意味着收入减少,其建设是否会雷声大、雨点小,前期热情虚高,后期逐渐边缘化出现“虎头蛇尾”现象?这些问题目前不得而知。
最后,公租房能否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也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显然,现在还无法知晓这一问题的准确答案。公租房要获得认可,租金水平不能过高,但如果过低,跟廉租房没有区别,其认可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楼市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新浪乐居第一时间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61.9%的被调查者计划租住公租房;同时66.1%的被调查者认为,推行公租房将有利于抑制高房价。但根据楼市相关经验,因保障性住房主要面向收入较低的家庭,而商品房主要面向中等收入以上家庭,两者虽有关联而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对商品房市场影响有限。目前除重庆、上海等个别城市先行外,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均未启动公租房建设,与之相关的建设规模、租金水平、准入门槛等目前更未具体落实。公租房建设对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可能会产生一定作用,但这种作用可能有限。
未来,无论公租房的命运如何,它仍值得期待,怎样将这一惠及成千上万家庭的住房政策不打折扣地落到实处,坚持贯彻不走样,把好事办好,办实,让这一政策最终造福人民,这十分关键,也是这一政策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