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关注中国房地产的专业人士都注意到,中央政府最近密集调研房地产行业、甚至征求了部分民间机构意见的新闻报道。这条消息耐人寻味。理论上,一个政策出台后,对其实施效果实施跟踪调研是应有之举。但此次大肆报道,却让坊间猜测四起,政策放松之说接踵而至。而那个已经对房地产高度敏感的中国股市,也跟着坐了一轮“过山车”。看起来,大多数人都宁愿相信房地产调控政策会调整、乃至彻底转向。而且笃信一旦政策调头,则房地产又将重拾涨势,一路飘红,重现2009年下半年的辉煌。
应该承认,上述状况不足为奇。调控多年,每次言辞之激烈均强于执行,最终无功而返甚至急转弯屡见不鲜,加上整个中国房地产体系尚无明显改变,土地财政于地方政府之重要性亦未动摇,坚信目前之调控无法持续是一个并不复杂的推理结论。虽然有不少专家及业内重量级人物反复强调本次调控的非经济层面的重要意义,很多人还是不愿意相信。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事物经常暴露在外的那个面未必是事物最真实、最全面的体现。房地产调控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每个人都明白。所以你可以尝试自己回答一个问题:假设政策真的转向了,房价会不会报复性上涨?绝大多数人的选择肯定是“是”。接下来会产生第二个问题:到时候会不会一发而不可收拾,进而引发新一轮调控?恐怕答案与第一题相同。而且本人还确信,延续上述思路,这样的周而复始不仅无法避免,而且周期会越来越短,情况会逐步恶化。可惜啊!如果这样一个结果是如此之明确,房地产宏观调控真的可以转向,或者说应该转向吗?
2008年底笔者看到中央实施的房地产刺激政策,就感觉一下子放得太松了,有矫枉过正之嫌。中国有一种说法:一放就乱,一抓就死。原非专指房地产,但形容政策之作用仍相当贴切。从今天4月份开始的新一轮调控,也可以理解为刺激政策的全面退出。在一定程度上动作又过大、过快、过猛。特别是对于各种改善型需求不加分辨地加以抑制,大量运用了行政手段,再度使中国房地产市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无论是新房、二手房、土地的成交均急剧萎缩,一个市场如果没有成交量的配合,毫无疑问是死水一潭。所以需要分析个中原由,是否存在发力过猛导致的误伤现象?肯定是有的。比如对于改善型需求的全面抑制,银行贷款中对于已经将按揭商品房出售后仍按多套房处理,这些都是完全不合理的。包括北京市细则中关于一个家庭新买一套住宅的规定,虽为所谓“临时性规定”,但对外传达的信息仍对理性消费、逐步升级的梯度住房消费理念形成很大冲击,本应倡导的消费观反成了调控政策的牺牲品。
依笔者之见,宏观调控不宜突然全面转向。理由有三。一是宏观调控的突然转向必然导致房价、地价的报复性上涨,必将导致新一轮的暴涨—调控—萎缩的难以承受的不必要的折腾;二是宏观调控的突然转向必然导致所有市场参与主体对于政府主管部门的能力产生怀疑,对于完善房地产市场经济体制有害无利;三是宏观调控的突然转向会使得原本一些正确的措施再度无法实施或效果削弱,比如增加保障房投入等,对未来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没有任何好处。此外还想强调一点,虽然本人并不支持宏观调控的突然全面转向,仍坚持如前所述,本轮宏观调控中有不当与过激之处。
加之中国房地产尚有诸多痼疾尚未引起重视,政策之微调实属必要。特别是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合理需求,不仅不应抑制,还应该加以鼓励。对于理性消费,也需加以引导。比如投资性需求中,持有房产并长期出租的大量业主,对于建立成熟稳定的房地产租赁市场绝对是必要的。
关注房租就应该关注如何实现租赁市场上的有效供给的课题。而类似的课题还有很多,需要整个行业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更多房产新闻请进湘潭房产网(http://xt.fangyuan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