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不知是否有一天能够用科学证明的方式回答一个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在房地产领域,上述难题的标的物转换成了房价。问题也就演变成为:高房价是当前房地产行业及房地产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的根源?或者只是各种现存问题综合作用的结果?
有些人说,高房价是万恶之源。因为高房价推高了地价,引发了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欲望;因为高房价给银行体系带来了无限风险,将中国推向金融危机的边缘;因为高房价让许多人成了房奴,影响了消费与生活质量;因为高房价引诱社会资本大量进入房地产领域,在形成资产泡沫的同时,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必须承认,上述说法均不无道理,且均为一定前提条件下的事实。但还有一种说法,高房价只是一系列错误、现实综合作用的后果,也不无道理。以地生财的土地财政和不合理的土地制度,难道不是推高房价的助推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由于聚集了太多的优质资源,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出了国内其他城市,难道不是这些城市房价上涨的诱发因素吗?
每每聊到房价,总有强烈的感觉——“鸡同鸭说”。因为当我们聊及房地产时,总是将所有的焦点都聚集在房价上。而这个房价又在事实上被简化成为住宅价格,特别是新商品住宅价格。至于说商业地产、写字楼及二手房的价格,似乎都被最大限度地忽视了。这个现实最终形成了全社会对于新建商品房销售价格的畸形关注,也在很大程度上放大了该价格对于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而这个趋势发展到极致的现象,就是政府的宏观调控这些年来也一直以房价为导向,把房价的涨跌,特别是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的涨跌作为调控的目标。而我想说的却是:高房价亦因亦果,将其涨跌与否及幅度视为调控的终极目标,有百害而无一利。
快速上涨的住宅销售价格,无需回避其对于整个社会造成的危害,抑制住宅价格的疯涨乃至失控,是各级政府的份内职责。但是,如何调控才能真正有效地化解高房价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危害,无论是现实还是潜在的危害,值得全社会有识之士持续关注与献计献策。所以大家应该关注一个问题:是否房价降了,问题就一了百了万事大吉了?我相信没有几个人会选择“是”,为什么呢?
因为高房价其实反映出我们国家在国民住房体系建设中,存在不足之处。暂且将农村集体土地问题忽略。试想,一个拥有13亿人口、土地资源相当紧张,又步入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如何能够完全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解决绝大多数的居住问题。
首先无法化解的矛盾就在于刚刚转化为城市居民的大量农村人口,除了少数城近郊区农家以外,无论如何是不太可能通过商品房这个途径解决居住问题。如果更理智地分析,恐怕这些人连经济适用房之类的所谓保障性住房也消受不起。如果指望房价能够匹配这部分需求,只能是天方夜谭。这部分需求只能由政府提供大量的公共租赁住房,通过公共政策的转移支付,将快速城市化产生的此类矛盾暂时化解,给经济争取更多的发展时间。
有人可能会说,国家不是一直在搞保障房吗?为什么不能抑制房价的疯涨呢?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保障性住房会抑制商品住房的价格上涨。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土地资源都是有限的,而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能够提供给市场用于住宅建设的土地更加有限。再划分成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两个完全面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市场,商品房市场的供给量只会下降,如何能让房价下来?所以,保障性住房搞再多,也挡不住商品房高房价的形成。
有人对于任志强所谓的“给富人盖房子”耿耿于怀,可是任志强的观点恰恰是想说明商品房绝不应该成为绝大多数中国城市居民,特别是工薪阶层解决住房问题的途径。这个事情应该是保障房范畴。只有少部分有足够支付能力的人,所谓的富人,才应该消费商品房。如果顺着这个理念延伸,那么商品房即便再贵又有何妨?可是今天的中国,任志强的观点不适用。原因在于整个住房制度设计中,已经将通过市场方式解决广大城市居民住房问题作为基本原则。这样一来高房价就变得难以接受。再加上我们多年来一方面忽视保障房的投入,另一方面又对经济适用房转化为商品房大开绿灯。特别是后者,让每年国家对于经济适用房本就微不足道的投入,如同向一个底部开孔的水缸中注水一样,最终没剩下多少家当。
所以说,高房价亦因亦果,究其原因,恐怕会涉及到整个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单纯依靠针对高房价的宏观调控,不可能解决高房价问题,更无法解决其他深层次的问题。至少,打压高房价,或者说抑制房价疯涨,解决不了广大公众的实际问题。因此,拜托专家们,别把高房价当做制度设计缺陷的挡箭牌,还是尽早着手于建构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房地产制度体系,并形成长期稳定的房地产发展环境,才是解决中国国民居住问题的正确道路。或许在过程中需要承受一段时间的不满与压力,但相信如果能坚持下去,就一定可以见效。否则,用高房价当替罪羊,公众早晚有一天会明白过来。
本文来自湘潭房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