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1998年设为中国房地产业腾飞的起点,那么,政府早已在起点上建立了旨在产业有序化、规范化、高质量增长的机制。1999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产业化注定是也必然是房地产产品的走向,然而,11年过去,行业中仍不乏作坊式心态,粗放式的产品建造模式不仅影响了效率,更影响了工程质量,楼歪歪、墙脆脆、壁炉门……诸多饱含辛酸与无奈的民间黑色幽默,浓缩了并不规范的产业模式带来的负面舆论,中国该怎样从房地产大国迈向房地产强国?
在调控重拳打压下的2010年,房地产业在诸多不确定中却有一个确定的共识,便是以低碳、科技、人性化、中国特色的产品力,整合上下游资源,在推动本行业转型升级同时,拉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但现实是,作为住宅产业化前提和基础的住宅建筑及部件的标准化并未建立,房地产业也未构筑好完善、有机的产业链。建筑部品整个行业规模巨大,但细分领域中“散小弱差”局面仍存,恶性竞争以及概念满天飞仍是常态,与住宅产业的配套意识也仍显淡薄,产业化推进之路不可不谓艰辛。
然而,房地产行业步入理性时代就必然要求开发建造过程的精细化,提高产品品质和开发效率与降低成本必须兼得,同时还要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做出完善决策。由此,开发企业与下游供应商全面合作,构建全新低碳产业链成为必然。在新的模式中,开发企业与供应企业不再是“甲方乙方”,而应该是唇齿相依的兄弟,产业化征途中,兄弟同心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万科这只头羊的先行一步令全行业瞩目,然而,以万科为核心的小产业链构筑只能说是一个局部小集团的标准化,与其说是试图以一己之力撬动整个产业链条进步,不如说是以其步调激发行业“鲶鱼效应”,群雄逐鹿,产业化便是不应或缺的利器。
先行企业的努力固然让人尊敬,但真正加速推动行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的,一方面是市场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在意识觉醒之下的主动出击与携手合作。市场的压力是一种倒逼,下行的市场会让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生存的压力下选择主动变革。顺应变革大潮,就必然是上下游企业的主动联袂,更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开发商、消费者以及建筑设计、施工、建材部品企业的共同努力。
化危为机永远是行业守望者的心态,在这样一个微妙的时间节点,2010年8月20日,第二届中国房地产工程采购创新大会将在京举办,我们的呼吁赢得了数百位来自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开发企业与建材部品企业精英的热情参与,一次全方位的对话,一次旨在推动产业化变革的创新,一次为了伙伴与“兄弟”的聚首,一次旨在开辟创新路径的“整合”……为了中国房地产开发强国的理想,责无旁贷。
本文来自湘潭房地产门户湘潭房产网:http://xt.fangyuan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