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建筑”频频出现,深层原因是什么?
记者:最近一个时期,各地频频出现“短命”建筑,即一些建筑在建成10来年甚至几年后便遭遇被拆的命运,您怎么看这背后的原因?
陈淮:“短命建筑”问题,仅仅归咎于“地方政府政绩工程”,这太过表面化。根本问题是我们得承认,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对城市化、城镇化的规模和速度估计严重不足,对这样一个历史进程的规律严重缺乏了解。
举个例子说,首都机场二号航站楼当初就是为奥运会准备的,2001年投入使用后原来的一号楼都准备拆除了;但二号楼投入使用不到一年就严重饱和,不得不把一号楼重新装修起来使用;一号楼刚装修完又再次饱和,不得不赶紧修建三号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北京的西客站当初号称远东最大轨道交通枢纽,结果奥运会前不得不抢建北京南站。
再说个住宅的,北京方庄小区当初设计时,根本就没留停车场;西三旗、望京等能容纳30万-50万人的小区,当初居然只留了一个高速公路入口。谁的问题?不是规划设计人员的问题,甚至不是地方政府的问题,而是根本指导思想的问题。多年来我们在城市地铁、城轨建设上摇摆不定,到现在我们不得不在二十余座城市同时修地铁。还有,很多城市的规划,获批之日已经是饱和突破之时,结果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违规占地”。
此外,我们的制度严重滞后于城市化也是一个大问题,以为城市扩张可以像修“乔家大院”那样,子孙攒点钱陆续建几间那么个建法;普遍的城中村、小产权房问题就是制度滞后留下的严重后遗症。
当然,咱们也别简单地事后埋怨谁“笨”。我们在城市化问题上还是个小学生,摆脱不了历史的局限性。据新华社
陈淮:未来五到二十年中国城镇住房有四个主要目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在8月7日-8日于海口召开的“城乡一体化:趋势与挑战——中国‘十二五’时期的农村改革国际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说,未来五到二十年中国城镇住房有四个主要目标: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农民工进城、解决旧房改造和完成老百姓住房从脱困期向改善期转变。
陈淮说,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这是当前正在做的。要扩大廉租房覆盖范围,实现应保尽保,简单说实现人人有房住,而不仅仅是大多数人有房住和得到改善,这是我们的一个目标。第二是农民工进城的问题。中国的城镇化、城市化这个“化”字就落在农民工进城上,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就叫不了城市这个“化”,就是伪城市化,只要“农民工”这个词还存在,我们城市就没有“化”。第三是要解决中国城市中危旧房、老旧房改造问题,这是中国国情决定的。第四是要完成老百姓住房从脱困期向改善期的转变.
第一阶段
1949年以前的住房,这些房子是在战乱和小农经济的情况下形成的,除了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外,就是要拆。
第二阶段
1949年―1979年建的房子,主要包括上世纪五十年代大规模工业建设中形成的工人新村和六七十年代建设的大量简易房,这些房子当年建的时候就准备住三到五年,到现在四十到五十年的房龄,也要拆。
第三阶段
1979年―1999年为了满足脱困而建的住房。这些住房基本上是成套住宅,但到今天都有三十年房龄了,再有十五到二十年,随着城市的发展,随着老百姓从脱困型需求到改善型需求的转变,这些房也需要逐步改拆改建。
更多房产新闻请进湘潭房产网(http://xt.fangyuan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