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潭房产网3月11日讯 一些购房者在买房过程中可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买房时看中的户型明明是宽敞精致,收房时却觉得房屋逼仄狭窄,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其实,这涉及到楼盘的公摊和得房率的问题,其实,买房时除了看样板间和户型图之外,更应关注得房率。
“得房率”指的是可供住户支配的实际面积(套内建筑面积)与每户建筑面积(销售面积)之比。“得房率”直接影响到购房者所购置住宅的使用面积。那么,一套房子的“得房率”多少才算科学呢?
不同楼盘“得房率”有差别
“你们‘得房率’是多少?”“这套房子不错,‘得房率’很高。”……日前,在市区几家售楼中心,小编总是听到这样的问题。“得房率”的高低是不少购房者选择楼盘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记者走访市区几家售楼处发现,各家楼盘的“得房率”有一定的差异。一般情况下,多层住宅的“得房率”在85%—90%之间,小高层住宅的“得房率”在80%—85%之间,高层的“得房率”相对较低,一般在75%—80%之间,酒店式公寓则会更低。
据业内人士介绍,一般来说,“得房率”在80%左右比较合适,公共部分既宽敞气派,分摊的面积又不会太多。多层的建筑物得房率大多为88%,高层的建筑物得房率大多为72%,而办公楼大多为55%。
“得房率”并非越高越好
很多购房者认为房子的得房率越高越好,这其实不完全正确。湘潭某售楼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小编,“得房率”往往跟小区的相关配套联系在一起,比如楼梯的宽度、公共走道、电梯的数量等。如果“得房率”特别高,只能说明房屋的配套不太好。
小区配套在地块开发的时候有规划控制文本,这个控制文本给出了这个小区需要配套的最低面积比率。开发商在应对这个比率的时候有自己的对策,有些开发商想开发一个档次高、配套齐的舒适小区,就会做比较大的会所、休闲区域等公用的建筑。这些面积肯定超过规划控制的低限,最终这个小区总的住宅面积占的比率可能会略低一些,公摊的会高一些,但小区整体档次提高了、品质提升了,一样是好楼盘。
“开发商赚钱的思路不一样,有些不想做太多社区用房,就会把这部分面积控制在最低限度,会所、休闲等空间也不会考虑,最终这个楼盘虽然符合规范,‘得房率’也高,但是没什么品质、档次不高。”该工作人员说。
业内人士提醒,对于套型本身也不能盲目强调“得房率”,要看套型设计得是否合理。有些套型的“得房率”虽然高,但是进深很大,有很多走廊、暗间等,这些空间很难得到有效的利用,高的“得房率”也就没什么实际意义了。
影响得房率的几大因素
影响得房率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公摊面积的大小。公摊面积包括两部分,其一是电梯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以及其他功能上为整栋建筑服务的公用用房和管理用房建筑面积。其二是套(单元)与公用建筑空间之间的分隔墙以及外墙(包括山墙)墙体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 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房型结构(几梯几户)。例如一梯多户可能与一梯二户需要分摊的公用面积相差无几,可户数增加了,总套内建筑面积增加了,则每户需要分摊的公用面积就会减小。
2、楼盘形态。一般来说高层得房率最低,小高层次之,多层则得房率较高。
3、物业类型。一般来说板式得房率最高,叠式次之,点式则较低。
4、公共活动区域大小。一般来说,高品质的物业多建有高挑大堂,宽敞电梯、室内车库,这些都会占用到大量公摊面积,故得房率相对较低。
5、何种面积不算做公摊面积?车库、会所等具备独立使用功能的空间;售楼单位自营、自用的房屋;为多栋房屋服务的警卫室、管理用房、设备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