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西滨江风光带规划概况
一、规划概况
本段河西滨江风光带全长5.1公里,宽60—100米不等,由滨江大道、滨江绿化景观带以及堤外沙河漫滩组成,绿化总面积39.47公顷,其中堤内绿化景观带面积15.15公顷,堤外沙河漫滩面积24.32公顷。
区内现状蕴含丰富的历史文物古迹,基地高程比较复杂,大堤高程为40-41米,堤内用地高程36-39米,高差达2-4米。
二、设计理念
本次规划提出了历史文脉传承、自然生态观光、城市文化旅游、市民休闲游憩、防洪生命安全的 “滨江风光带五线谱”核心概念,共同构成一条多功能、优美和谐的复合城市景观公共空间。
三、总体构架
滨江风光带的整体结构为:
“一带、两区、十二景点”。
“一带”:一条多功能复合五线谱的滨江景观带;
“两区”:
大唐兴寺景区:规划结合窑湾车站、大唐兴寺、窑湾历史文化街区、宽裕行等整体打造大唐兴寺公园历史文化名片。
雨湖景观区:以雨湖公园为主体,结合关圣殿、城正街历史文化街区等整体打造城市发展的大都市名片。
十二处景观节点:分布于滨江沿线,体现时空文化廊。自西向东,感受古韵,体会湘潭历史文化的巨幅画卷…… 静中聆听,古意悠然,水韵涟涟,环顾商街,畅想留连。
1.窑湾汽车站
窑湾汽车站是我国早期公路潭宝路营运起点站,具有丰富的建筑文化内涵,结合车站设置游船码头。
2.大唐兴寺
结合自然地形,唐兴桥、江山胜迹、陶侃何腾蛟墓、窑湾历史文化街区等整体打造湘潭历史文化旅游景区。
3.望衡亭
结合望衡亭周边地势陡峭,规划设计为摩崖石刻,以毛泽东,齐白石等名人的诗词碑刻为重点。打造水陆可赏的文化景观点。
4.宽裕行
宽裕行是与毛泽东相关的历史遗存,规划保留修缮,利用地下空间设置“毛泽东在湘潭”的主题文化展厅,再现唐兴街历史中的繁华胜景。
5.“白公渡”总文化广场
为纪念白公建码头的历史功绩,以“白公渡”来命名十四总到十六总区域。规划滨江文化广场,重塑“总”文化风貌。
6.一大桥桥头公园
围绕中心广场,以市花“菊花”为主,几何构图,形成“菊市莲乡开画境,车流帆影壮鹏程”的美景,广场两翼以樟树构景。
7.关圣殿
以关圣庙为主体景观,规划打通雨湖与滨江景观的文化轴,体现湘潭“会馆”历史文化,与雨湖公园形成有机整体。
8.江西会馆牌楼
规划对江西牌楼进行保护,结合牌楼设置市域文化展厅,体现湘潭商会地方特色文化。
9.大埠桥
规划水文化主题广场,象征雨水在雨湖激起的涟漪,以 “彭德怀群组织救贫会”群雕为中心,纪念彭德怀在湘潭的革命活动,塑造红色游线景点。
10.文庙
结合文庙、抗日英雄纪念碑,建设建棂星门、松柏广场,形成由文庙至滨江风光带历史文化景观轴,形成城正街历史文化街区主景。
11.观湘门、岸花亭
规划复建观湘门和岸花亭,作为景观带东段的文化地标。
篆刻杜甫诗词《发潭州》“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12.三大桥市民公园
主要历史景点:东岳庙和文星门码头。
文星门码头是当年红军进入湘潭的渡口,保留原码头,重塑生态市民公园。
四、专项设计
1 交通组织
平面交通:步行景观道结合景观广场设计;竖向交通:应用台阶、坡道、人行天桥、涵洞解决堤内、堤上、堤外的联系;静态交通以半地下车库为主;水上交通设置窑湾汽车站、十四总、大埠桥三个游览码头,组织水上游览线。
2 竖向设计
处理滨江大道与堤坝之间的高差策略:
利用滨江大道与河堤4m高差,景观带内局部设置1-2层商业及文化展厅停车等配套设施,屋顶与河堤平齐形成大型整体平台景观,既提升了景观效果,又产生了经济价值和服务设施。
重要通江节点形成特色主题广场,并用舒缓台阶将广场与河堤联系起来。防浪墙设计体现历史文化特色。
3 旅游线路
由两个交通枢纽中心(望衡广场和大埠桥广场)组织两个大景区(大唐兴寺区和雨湖区)的游客,优化组织好交通旅游线路。
4 种植设计
种植设计充分利用乡土植物及现状植被,依据各功能区特征确定植被风貌。
5 小品设计
小品设计上融入湘潭传统文化元素,同时以简洁的设计手法表现。
6 灯光设计
灯光按照度分区进行夜景,融入湘潭传统文化元素。
湘潭市河西滨江风光带及棚户区改造规划概况
本次规划将棚户区改造、滨江风光带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统筹规划设计,规划明确三大主题:
1、打造棚户区改造示范区;
2、建滨旅游胜地,铸城市发展引擎;
3、创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