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现实太嘲哳,当后市太迷离,当争论本身成为娱乐的时候,人们也许往往更需要一个振臂一呼的“英雄”
“去死吧!” 啪!啪!
5月7日,中国房地产界“大炮”任志强在大连的一次论坛中,刚一上台就遭到两只破皮鞋的攻击。“飞鞋”的是个20多岁的年轻人,据传闻是个“房奴”。这一颇具娱乐性的事件立刻被上升到“购房者与开发商矛盾”的高度,在互联网上引起热议。
这时距离房地产“新国十条”颁布不到1个月,人们正期待着房价暴跌的来临。A股市场上,房地产股已然一泻千里。
然而麻利地躲过“飞鞋”袭击的任志强,继发表了批评新政的“万言书”之后,仍旧坚持着在很多人看来“欠扁”的观点。
“房价,我只能说长期看来只能是涨的,不可能是跌的。”在5月21日的一次采访中,任志强说道。
如此的坚持正符合任志强一贯的形象:倔强、狂妄、话糙理不糙。多年来他已经成为国人心中无法替代的符号,虽然在很多人眼中,任大炮的言论从感情上讲,实在是可恨多过可爱。
最欠扁的人物
任志强曾自我解嘲道:“中国人最想揍的人,我只能排第三。第一个是小泉,第二个是陈水扁。”现在小泉早已下台,陈水扁也进了监狱,那么任志强是否可以光荣当选中国人最想扁的头号“恶霸”呢?
一位与任志强打过交道的朋友告诉《环球财经》记者,任曾私下里苦笑着说:“他们骂我是地主恶霸,其实我想当,还不够格。”
事实的确如此。华远地产市值不过几十亿,与业界领头羊万科的800亿市值相比,只是小巫见大巫;任志强年薪虽然号称内地上市公司最高,但也不过几百万(自称只拿到几十万),离中国首富更是十万八千里。而在这一两年“地皇”频发之时,据说任志强正为手中的“地荒”发愁。如此看来,任志强既不可能是社会贫富不均的原因,也不具备拉动房地产市场整体上涨的能力。那么,对他的争议从何而来呢?
他的绰号——“大炮”,或许能说明一切,任志强的言论简明扼要,杀伤力极大,每次“开火”都足以让一大批“房奴”脆弱的神经受伤。“年轻人就该买不起房”、“买不起房为什么不回农村?”、“穷人不应关注高房价”、“我没有责任替穷人盖房子”……他口中“穷人”、“富人”的划分,不仅让城市中买不起房的年轻白领气愤不已,也撩拨着社会敏感的道德底线。
财经作家吴晓波谈及任志强,曾为他过于刻薄的表达方式深感不安。他认为这将造成互相伤害的舆论互动,“最终造成一种紧张的公众讨论空间”。此言正点出了任志强遭遇的困境,他犀利的风格固然招来很多评价,但这些往往流于表面的谩骂或追捧,对他的理论本身鲜有建设性的提议,这恐怕也并非是任志强发表言论的初衷。
例如他说“年轻人就该买不起房”,意思是住房属固定资产,代表着财富的积累,刚工作的年轻人想绕过积累这一步直接获得房产,实在有违经济规律。
又如他的名言“我没有责任替穷人盖房子”,后来他曾多次阐述,此言的意思并非穷人活该露宿街头,而是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应当由政府出面,通过分层次的保障性住房来解决,而不应转嫁到商品房开发商身上,这样会扰乱正常市场秩序。
其实细细分析起来,这些言论都包含着朴素而正确的经济学原理。正如著名社会学者张颐武所评价:“任总的话也不是都是错的,也有很多是真知灼见。你会发现他有很多话是做了真诚深刻的思考的。”
“不能没有任志强”
任志强将他“真诚深刻的思考”展现在世人面前,可以追溯到2000年。在那个很多人压根儿不知道什么叫“博客”的年代,任志强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博文《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的基本思路》,用洋洋洒洒数万字,从历史与国际的角度全面剖析中国住房市场所处的阶段。在纲要中他写道:“21世纪前半个世纪中,城镇住房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生活消费品,住宅建设的速度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并将同时带动其他生活产品的升级和更新换代。”
那时距离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决定停止实物分配住房已有两年。各路豪杰已然看到房地产业金光灿灿的前景,争夺地盘的战役暗涌不止。
那一年华润入股万科,最终迫使任志强带着华远的品牌另立门户。他这篇展望房地产美好前景的博文,恰似抛却往事再次冲锋的号角。
彼时,普通老百姓对这一切仍懵懂不知。数十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计划经济体系中实物分房的模式,对市场化价格毫无概念,房地产市场一片萧条,以至于政府不得不采取各项优惠措施来刺激住房消费。直到2002年,最后一套福利房分配完毕,房子的价格开始一路高涨。此时最早期的房地产投机客已经获利颇丰,而大部分人还在茫然地等待。
于是一群专家和民间神棍七嘴八舌提出各种意见,为老百姓指点迷津,看跌的观点永远都比看涨更受欢迎。某权威经济学家指出“北京房价要跌三成,上海要跌一半”;“房屋租售比”、“房价收入比”、“暴利垄断行业”等等成为热门术语,目的只是要证明:房价要降。而其中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刺耳声音,便是来自任志强。
“高档房供应过少,房价一定要涨。”在上上一轮“房地产新政”的2005年,“新国八条”出台,舆论普遍看跌之际,任志强在他的博客里斩钉截铁地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