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和哈耶克对于政府是否应该对经济进程进行强干预存在根本分歧,对所谓“自由市场”的态度几乎形成上个世纪经济学领域研究和实践的争论核心。凯恩斯主义是主张强政府干预的,而哈耶克及其追随者则坚定地认为,经济问题的存在就像肌体的偶尔病变,自行适应和痊愈更符合长远利益。
不过如世人所知,过去的几十年多数的政府均是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而这也是政策经常被诟病的地方。比如从去年年初“小阳春”开始的地产强势复苏,到今年4月份楼市新政出台进行干预之前市场的疯狂,都被认为是2008年政府为了对抗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救市造成的结果——“结果”并非一个褒义词,恰恰相反它意指的是,政府为了短期经济利益而拯救房地产行业,使得这个行业错过了一个难得的自我调整、优化并达到新的均衡的机会。
舆论的意见,哈耶克是长期占上风的。这不,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忧虑越来越成为共识的时候,评论家们却都在担心政府会在此情况下再度出台强刺激政策。这种担心实际是害怕市场被政府呵护成宠坏了的孩子,把可以现在解决和消化的小问题压制和积累,酝酿成未来无法解决的大泡沫大问题。
对房地产而言,这种批评更甚。不过我认为,政府和企业对于各自服务对象以及思考角度的偏差,必然会形成此方面意识的鸿沟,全世界都一样。GDP和经济问题只是政府政绩的一方面,不需要太好也不能太坏,对一届政府而言,不在任期出现经济崩盘即可;政府还要考虑民生、环境、教育、保障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但凯恩斯主义见效快看得着,选择是必然的。对企业而言,资源配置和效率才是首要的诉求,所以对于市场上残酷的优胜劣汰淘汰最差生的事情,企业基本都有心理准备,即便这个最差生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