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后买房误区
首次置业,看80后买房教训,轻松买到称心房
刚需主力军80后大部分为首次置业,近日记者在不少楼盘售楼处获悉,80—90平方米的青春两居室多为80后偏ai的户型,不过80后不少年轻一族买房还稍显冲动,一不小心就容易掉进各种买房误区,冲动买房,后悔莫及。
1,买房前误区:无规划买房,贪便宜
前几年,80后的余先生买了一套60平方米的小户型房屋,只因为当时价格便宜,买小户型没压力。现在于先生的女朋友总说房子太小,结婚住不够大。于先生十分后悔当初了买了这么小的的房子,那时候他一个人觉得60平方米的房子还挺大,现在要结婚了才觉得确实小。现在换房,房价早已和当年相差甚远,余先生后悔当初买房没有规划好,早知道乘着那时候的房价多买20平方米。
许多年轻购房者看见“起价3000元每平方米”就很心动,但实际去看房时才得知3000元每平方米的的房源早就被卖完了,或者房屋处在不太好的位置,如采光较差,通风不佳的边角房屋。“首付*万入住大三房”的标语也吸引了不少80后购房者,王奇就是冲着这个广告去看房的,房子各方面他都很满意,但是最后他才了解到,首付*万是很轻松,但房贷压力就大了,每个月要还3000元左右,而王奇的工资也只有3000元左右。
正确买房第一步,做好买房规划,不要被价格忽悠。
鉴于80后的买房教训,买房前要做好买房规划,确定自己的买房目的。面积的大小、地段的选择都要为长远考虑,不能只顾眼前。对于房屋的价格,不能盲目听信广告。买房时除了要看房屋总价,还要算清每平方米的价格,再根据实际情况估算自己的首付金额和每月还贷金额。
2,选房误区:没有实际考察周边配套
离王娜的单位4公里处有个新楼盘,王娜认为把房子买在那上班会很方便,于是楼房还未建设好,她就购买了一套。等到第二年可以入住了,王娜才发现,虽然只有4公里,却没有直达单位的公交车,倒车不划算,走路又太累,王娜十分郁闷。看来,买房不能看到单位的距离,也要看交通是否真的便利。在不少楼盘宣传页上写着,周边数十条公交车途经,但实际上,不少公交车站离楼盘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实地考察环节必不可少。
苏婷看上了两个楼盘,但最后选择了价格比较便宜的那个楼盘。居住在这个小区,孩子要上幼儿园了,他们才意识到,幼儿园在离他们小区两公里处的另一个小区里,那里就是她当初觉得价格稍高而放弃购买的那个小区。每天苏婷要坐车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再坐车去上班,晚上还要去接孩子,来回这样折腾,苏婷感觉非常疲惫,当初没考虑到幼儿园的远近,以为在楼盘附近就是近,但其实一公里也造成了不少麻烦,这就是只对比价格,对细节没有仔细对比的真实教训。
正确买房第二步,亲自考察周边基础配套,仔细对比。
房子买在哪里好?上班方便、配套要齐全,最好亲自去看看楼盘附近的学校、医院等基础配套。不少楼盘宣传的周边配套齐全,实际上一些配套离小区还是有一定距离,到达也并不算很方便。理想的几个楼盘要仔细对比一下,看住在哪里最方便、最舒适。
3,看房误区:只看表面,忽略内在
80后购房者林莉和男朋友在选房子的时候只关注小区环境和楼房的外在样貌,他们在置业顾问的推荐下买了一套80平方米的高层住宅。
入住后,他们才发现,卧室的墙外就是电梯,由于墙面隔音效果不好,睡觉时经常能听到电梯的声音。可是房子已经装修完了,当时买房时忽略了房屋的内在品质,两人着实很无奈。
小张买了一套婚房,当初看小区环境不错,户型也满意,谁知住进去才发现,房屋根本不通风,夏天非常闷热。
正确买房第三步:房屋内在细节不容忽视。
如果是现房就一定要亲自去看看房子内部的各种细节,如采光、通风、管道布局、公共区域的设置等,看房做到要全面细致,避免留下后患。
4,买房时误区:略看合同,难维权
当80后选到了合适房屋,等着签订各种合同,但合同实在太多,激动的购房者往往没有仔细的阅读合同内容。置业顾问一边恭喜购房者,一边说在这里签字、按手印,购房者就稀里糊涂的签字、按手印。买了房后才知道合同里和当初职业顾问描述的有出入,这时候已经难维权了。
正确买房第四步,仔细看好合同再签字。
购房者在正式签订合同前最好先审查一下开发商的资格,并确认你所要购买的房产是否具备销售条件。
其次,在签订购房合同时,一定要坚持使用国家认定的商品房买卖合同的规范文本,不要使用开发商单方制定的合同文本。
最后,购房者对合同中的各项条款一定要弄清楚,特别是有关房屋面积和购房者付款金额、付款方式等关键条款。在违约条款中,必须写明如果产生质量问题、面积不符问题、交房拖后、配套设施不全,以及其他与合同内容不符时的索赔办法和赔付金额。
一般房屋买卖合同由三部分组成:格式条款、选择条款、协议条款,其中,选择条款和协议条款必须在双方协商一致,或者以补充协议的形式在合同中表现出来,只要把握好选择条款和协议条款,就能充分保障购房人的权利。